您的位置:首页 学习培训
图书馆知识(8)-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演变
点击:2528  

   人类社会正进入信息时代,原有各种物理载体所存储和传输的信息,正在逐步数字化,用0和1来表示。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高密度存贮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图书馆由传统向数字化发展。

数字图书馆构想的提出:

    1945年 美国著名科学技术管理学家布什(V.Bush)先生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As We May Think)一文。文中,他首次提出将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储存、查找机制与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思并描述了他所设想的一种Memex装备机械化的个人文档与 图书馆,即台式个人文献工作系统,能存贮书、记录和通讯的装置。

    1948年 美国数学家维纳(N. Wiener)成为第一个指出电子计算机将能够在图书馆运作中大显身手的学者。

    1978年 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F.W. Laneaster)发表了《走向无纸的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员》两部论 著,描述了电子图书馆的前景。

    1979年 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哈利(A.J. Harley)提出了"虚拟图书馆"的概念。

    1988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伍尔夫(W.Wulf)撰写国际合作白皮书正式提出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的启动和实施:

    1991年 俄亥俄州政府做出了启动俄亥俄网的决定,计划投资2500 万美元建立州内图书馆网络中心,该网络定名Ohio LINK。

    1992年 美国政府在制订"高性能计算与通信(HPCC)"国家攻关项目中,将发展数字图书馆列入"国家级挑战"(National Challenge)。

    1993年 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宇航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AKPA)联合公布了《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领导、组织和资助美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开发--在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等6所高校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分项研究,每一分项目都将作为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基地和模型建立基地。其目的是在4年内,完成多媒体分布式服务器、智能检索系统、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面向目次的浏览器与搜索技术、超级文本传输协议HTTP和超级文本标记语言HTML等。

    1994年 6月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召开了第一次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会议,会议的议题是"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会"。10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它将迈向数字化时代,11月美国国家图书情报科学委员会又主办召开了"第七届国际情报新技术大会",会议在美国的弗吉尼亚亚历山大城举行,大会对"全球数字图书馆"(Global Digital Library)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1995年 IBM公司发出了"IBM数字化图书馆"的倡仪,帮助各种类型信息的拥有者,使他们的信息能在全世界的网络上传播。2月25~26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了全球信息社会讨论会,这次讨论会被视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将11项示范计划之一的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与数字博物馆计划等作为全球信息社会化的组成部分

    1996年 7月至1999年12月。我国由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共同承担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CPDLP)项目。该项目实施包括分两大部分:首先,研制一套初步成形的数字式图书馆的实现技术,它应具有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同时要适合在中国推广。

    其次,逐步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分布式数字式资源库。

    我国自1995年开始有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文章发表,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华南理工等院校开始了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目前有清华大学建筑数字图书馆、上图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图书馆等运用先进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采取统一的界面、统一的软件、统一的管理。充分考虑满足当前需要、适应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远程、快速、全面、有序、智能、特色等服务优势。

    1999年11月12日,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与首都图书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就建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示范试点单位一事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举行了新闻发布会。